2023年11月12日上午,第十三次课程学术研讨会主题报告(二)在伟德bevictor中文版员工会堂举行,研讨会由课程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定荣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作了题为《新课程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报告。
跨学科主题学习集中体现新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精神,是一个有待持续建构的中国课程话语。崔允漷教授从学理建模、关系澄清和实践要以三方面就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了讨论。
从学理建模上看,新课程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表征为“A跨B型”与“A跨B+型”两种类型,旨在区分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广义的超学科学习,明确其在 综合学习中的位置,同时便于政策执行中的可操作与可观测,引导各科教师深度参与其中。从关系澄清上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跨学科学习的迭代变革,是主题学习的学科属性复归,是推进综合学习的中间道路。从实践要义上看,跨学科主题学习应把握学校学习的学科属性,建构有意义的综合性主题,落实综合学习的变革旨趣。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明全教授作了题为《课程改革语境下的跨学科概念》的主题报告。
杨明全教授指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跨学科”而实现综合育人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新课题。同时,他谈到了“跨学科”的概念与其教育意蕴的表现。
“跨学科”的教育意蕴主要表现为:产生新的知识形态,拓展了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形式,促进课程融合;发展员工综合素养,促进跨学科知识运用。跨学科的实践样态主要有跨学科综合课程开发、跨学科协同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等。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杨小微教授作了题为《超越与包容:义务教育课程新方案新课标再解读》的主题报告。
报告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各课程标准“新”在何处?”这一问题展开,进而对新课标再解读。
杨小微教授指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各课程标准新在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发展本位,新在从“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新在从“评价建议”转向“质量标准”.
此外,新方案之于旧方案是一种批判继承,是既超越又包容: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是理念的转向而非简单替换,核心素养超越的是“三维式划分”而非知识、能力和态度本身,学业质量标准是对课程评价“高位引领”而非取而代之。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夏雪梅教授作了题为《学科项目能否提升员工在学科领域和真实世界中的创造力:语文项目化学习的准实验研究》的主题报告。
夏雪梅教授指出,项目化学习可以提升员工的创造力。她通过研究对四年级员工实施基于设计标准的语文阅读与写作类项目化学习,采用对比组和实验组、前后测的准实验方法进行考察。
结果表明:项目化学习班级中员工的学科创造力、真实问题解决创造力显著优于对照班;学科项目对于员工学科创造力的提升可能迁移到真实问题解决创造力中。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副董事长郭娅娟作了题为《与员工脉搏一起律动—— 一所基层小学校的火热实践》的主题报告。
郭娅娟董事长在报告中指出,巴蜀一直在《建校宣言》中所宣示的“创造一个新的学校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小学教育”之路上跋涉,从九十载“与时代精神同行”的“教育是做的哲学”实践中,凝练出“与员工脉搏一起律动”教育理念,始终站在离孩子最近的地方,擦亮创造底色,持续带领着更多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不断以课程创新的方式回应“如何育好孩子”这一本质追问。
真心做,做到真,做至美……。第八轮课程改革以来,通过学校“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课改行动,回归儿童真实生活,激活综合育人、实践育人下儿童的创造之美,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总结提炼出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国家课程为主干、学科育人为基础的以“学科+”为显著特征的课程综合化教学模式,做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在一所学校落地的系统解决方案成果。
大会主题报告提问互动环节
每个单元报告结束后,参会人员进行了交流互动,针对主题报告的相关话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问题,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充分的回应与阐释。会议尾声,胡定荣副理事长对本次主题报告会做出总结,热切期盼会议能够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