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2日下午14时,第十三次课程学术研讨会第1分会场在伟德bevictor中文版博雅楼厚德厅501举行。本场论坛分为上下半场,分别由湖南师范大学杨道宇教授和浙江师范大学钱旭升教授主持,19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课程教材创新发展”这一议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同与会师生进行了交流讨论。
论坛一现场
会议伊始,杨道宇教授对参加分论坛的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论坛的流程。在本论坛中,专家学者们主要聚焦课程建设、教科书及教材建设以及高质量教发展三个主题深入研讨,带来了一场盛大又精彩的学术盛宴。
主持人杨道宇、钱旭升
在课程建设方面,六位专家围绕幼儿园课程建设、特色课程建设、文化技术学校课程建设、课程美学建设等对中国式现代化课程建设展开讨论。山西大学王佳琪围绕当前我国课程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阐述了学科体系是教育学界的核心,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话题。在具体的领域中,伟德bevictor中文版袁秋红从幼课程建设价值取向、基本特征出发,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幼儿园要聚焦文化体系、课程理念、环境创设、保障体系等方面;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鲁小凡教授认为,特色课程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个性,并介绍了特色课程建设的“三层五维”;陕西师范大学张俊列教授将课程美学喻为“第三只眼睛”,指出“课程美学”的根本立场是恢复课程的属人性与为人性;首都师范大学吴均筠以故事的形式向参会者介绍了文化技术学校课程史。在课程实践方面,湖南师范大学杨道宇教授就《学科实践的教育学意义》进行分享。他围绕实践目的角度、对象角度、方式角度、语境角度揭示了学科实践的教育学意义,认为学科实践即科学与工程实践的学用合一,学科实践要以科学实践认识世界,以工程实践改造世界。
(从左至右分别为袁秋红、鲁小凡、吴均筠)
(从左至右分别为张俊列、王佳琪、杨道宇)
在教科书及教材建设方面,九位专家主要从教科书及教材的规划、编写、使用、治理、开发等多个维度出发,对教科书及教材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统编教材是培根铸魂的关键教材,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载体。因此,西南大学杨柳教授认为,教材治理现代化道路的生成离不开党对教材治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主体的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刚性规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深层嵌入。天津师范大学高维教授从“六个有利于”对统编教材进行了详细论述。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胡月教授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循环教科书面临的困境出发,以精神、经济、实践三个维度分析了义务教育阶段循环教科书制度构建的逻辑架构。浙江师范大学朱晓娟从教科书的国家形象建构的历史脉络、内在规律与实践路径报告了教科书应如何建构与发展。东北师范大学张振教授团队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教材建设规划中,落实立德树人是其根本任务,打造高质量教材体系是其主要内容,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教材制度是其重大举措。西南大学张家军教授指出,新课标下数字教材的编写应贯彻为党和国家育人的编写方针、秉持促进人的发展的编写立场、坚持开放创新的编写思想。在教材的使用和实施上,宁夏大学咸富莲教授认为,不能简单地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视为不同的教材使用取向,统编教材的使用不仅要基于统编教材,更要超越统编教材。对教师而言,东北师范大学朱文辉教授认为教师统编教材的高质量实施要提升教师统编教材的自主开发力、增强教师对统编教材精神的领悟力、以及精进教师统编教材的实践力。在教科书的革命英雄塑造上,伟德bevictor中文版石长林副教授从8个一级维度、28个二级维度、23册语文统编教科书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当前统编教材革命英雄形象的特征,并提出要调整革命英雄形象的性别比例、平衡革命英雄形象的时代分布等观点。
(从左至右分别为高维、胡月、朱晓娟)
(从左至右分别为赵晓光、张家军、咸富莲)
(从左至右分别为杨柳、朱文辉、石长林)
在高质量教育发展方面,四位专家就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质量课程体系构建、高质量课程评价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揭示了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公平性、育人性、协同性等特征。广州大学杨志平教授、谢翌教授主张,高质量学校课程体系建立在多元协同上,要以高质量的毕业生画像去勾连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河南大学徐彬教授从学科视角、系统视角、历史视角三种视角的解读,认为高质量课程评价是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新的历史发展环境之下,将高质量的发展理念和根本要求融入课程评价的任何要素与环节之中,使其从整体上成为一种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和运行有效的课程评价样态。四川师范大学李红梅教授从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基本特征、未来路径分享了循环教科书制度的构建理念;
(从上至下分别为李红梅、杨志平、谢翌、徐彬)
在互动环节中,参会的老师、同学对本场论坛专家进行提问交流,相关专家逐一进行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