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3日上午,第十三次课程学术研讨会大会主题报告(四)在伟德bevictor中文版员工会堂隆重举行。研讨会由课程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师范大学丁念金教授主持。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徐玉珍教授作了题为《校本课程开发二十年:一项教师生活史研究》的主题报告。
徐玉珍教授从生活史视角出发,对校本课程以及生活史问题空间进行解读。该研究主要是通过采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主体(一线教师)的课程开发故事,将故事放入社会大背景中加以历史地考察。在报告中,她介绍项目共访谈了42位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教龄的教师,通过并置、对照和比较他们的个人课程开发故事,构建一幅有关“校本课程开发”乃至更广的课程改革“马赛克”式历史图景。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黄晓玲教授作了题为《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发展的回顾、现状与展望——基于北京市发展实践的分析》的主题报告。
黄晓玲教授在报告中首先回顾了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校本课程的赋能与发展,随后介绍了当前校本课程的路径与行动。她指出新世纪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经历了选修、活动形态的自发自在,到规范开发和丰富发展、结构化体系化呈现、素养导向彰显育人价值的发展阶段。
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李长吉教授作了题为《以中国古代课程史研究推进自主课程论知识体系建构:意义、历程、走向》的主题报告。
在中国自主课程论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中国古代课程史研究起着树立课程文化自信、提供史料资源库的作用。李长吉教授就中国古代课程史研究的价值和努力方向等主题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要重视中国古代课程史料收集,在视野广度上下工夫;加强中国古代课程史料的凝练加工,在思想深度上下工夫;强化中国古代课程史中的专题研究,在现实针对性上下工夫。
扬州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潘洪建教授作了题为《国际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成就与问题(2001—2020)》的主题报告。
21世纪以来,国际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改革呈现诸多特点,潘洪建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根据科学知识、社会生活、员工经验等主题进行的小学科学课程内容设计,认为课程内容的维度与领域设计较为合理,重视科学实践。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未来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改革与发展需要处理多种关系。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熊和平教授作了题为《教学的歧途:来自新自由主义的挑战》的主题报告。
熊和平教授从新自由主义视角出发,就当前教学市场化的主题进行讨论,认为教学歧途的根源在于人的假设,即把人视作为无差别的市场个体,并把个体的生命意义框定在资本关系范畴内。研究表明,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市场逻辑不但未能实现教学平等,反而造成了教学自由实践的偏差。
主题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提出了各自的问题与想法,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的回应。会议最后,丁念金副理事长对本次主题大会进行总结,宣布会议到此结束。